2016年度全国百优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案例评选申报表
选送单位:厦门市湖里区开心社工服务中心
案例名称: 老校长的“朝花夕拾”——缅怀往事疗法
在个案工作中的运用
2016年度全国百优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案例评选
申报表
案例名称 |
老校长的“朝花夕拾”——缅怀往事疗法在个案工作中的运用 |
||
案例 起止时间 |
2016年5月24日-2016年9月24日 |
申报单位 |
厦门市湖里区开心社工服务中心 |
机构名称 |
厦门市湖里区开心社工服务中心 |
||
所在省 |
福建省 |
所在市 |
厦门市 |
申报人姓名 |
黄金龙、蔡晓婷 |
联系方式(电话) |
15659658700 |
电子邮箱 |
971635067@qq.com |
QQ |
971635067 |
是否已经 出版 |
□是 √否 |
||
是否保证产权并同意出版 |
√是,同意 □否,不同意 |
||
案例类别 |
√个案 □小组 □社区 |
||
案例领域 |
□儿童及青少年 □妇女家庭 √老龄事业
□优抚安置 □社会救助 □禁毒戒毒
□矫治帮扶 □社区建设 □社会工作发展
√综合及其他失独长者服务 |
||
案例概述 |
服务对象是一名高级知识分子,退休后,从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利的校长转换为赋闲的老人,身份落差太大,角色发生冲突,产生紧张、焦虑感。再加上妻子和儿子的相继离世,使其陷入了无限悲伤当中。社会工作者在接案后,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运用缅怀往事疗法,引导服务对象回忆自己的“朝花夕拾”,以此提高服务对象自我效能感,使服务对象确立了老年的目标和老有所乐的期望。 |
||
所在单位 推荐意见 |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
||
专家评审 意见 |
年 月 日 |
老校长的“朝花夕拾”
——缅怀往事疗法在个案工作中的运用
黄金龙1蔡晓婷2
(1.厦门市湖里区开心社工服务中心,厦门361000; 2.厦门市湖里区开心社工服务中心,厦门361000)
一、案例背景
服务对象S,男,今年70岁,年轻时考入大学政教系,毕业后回家乡的教育系统工作。服务对象自述视力尚可,后来听力开始下降,便辞去教务一职。现在交流需借助书写工具,手经常发抖,儿子去世后,脚会发麻,行动不便,椎间盘开始突出,每天都吃药。妻子、儿子的相继去世,对其打击很大,觉得自己身体每况愈下,恐惧有一天自己会离世,同时放心不下儿媳、孙子孤儿寡母,经常为此感到焦虑。
1.1 性格特点
服务对象性格和善、对他人友好、热情、认真。
1.2 健康状况
1.2.1精神状态
服务对象大部分时间情绪低落,存在失落、悲伤、无助、恐惧和焦虑等多重情感,精神状况较差。
1.2.2身体状况
服务对象脚会发麻,行动不便,椎间盘突出;每天都吃药;身体状况较差。
1.3 经济条件
经济状况较好。服务对象现在已经退休,享受退休事业单位员工待遇,有自己的房子,每月收入由退休金和失独特助金构成,承担一部分孙子的抚养费用,但是花费不大;入住养老院后,住院费用自己承担,但无其他开销。
1.4 家庭结构
服务对象与妻子感情深厚,对自己的儿子期望非常高。妻子和儿子在两年内相继离世。之后,服务对象与孙子、儿媳一起生活。目前因孙子就学原因,今年年中服务对象入住养老院。
1.5个案来源
市民政局向社会工作者转介
1.6服务日期
2016年5月24日至2016年9月24日
二、案例分析(预估)
2.1重要引发事件
(1)服务对象因听力下降,辞去教务一职,退休在家;
(2)与服务对象有着深厚的感情妻子去世,对服务对象打击很大。
(3)寄托了服务对象厚望的独子去世,使得服务对象精神上倍受打击,身体每况日下;
(4)服务对象孙子由于就学原因不得不与服务对象分开住。因儿媳无法照顾服务对象,
服务对象不得不入住养老院,这使其更加感到孤独与凄凉。
2.2曾经做出的调适和努力
退休后,服务对象曾经和妻子共同整理之前的手稿,想编成一部书籍,在党100周年的生日上送给党。以此丰富退休后的生活。后来服务对象妻子去世,无人协助,加上服务对象手经常发抖发麻,不得不停止了整理书稿的工作。
2.3人际关系及支持网络
服务对象有一个儿媳和孙子,能提供经济、精神上的支持,但是目前孙子在毕业班,学业比较繁重,无法经常和自己待在一起,另外儿媳在服务对象入住养老院后准备带着其子改嫁;服务对象的同事、学生也很多在厦门,偶尔会来养老院看望服务对象;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关系较好,求助欲望较强,能够较好地利用书写板和社会工作者沟通。服务对象人际关系如图:
由上图可知,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系统较为庞大,但是作为家庭外部的非正式支持系统与服务对象的关系较弱,社会工作者可以从这方面着手,加强同事、学生、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联系,巩固服务对象的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同时,对于服务对象家庭内部的系统,社会工作者也可以优化他们之间的关系。
2.4情绪状况
服务对象夹杂着失落、悲伤、无助、恐惧和焦虑等多重情感。
(1)失落:服务对象从校长的位置上退休下来,经历着角色转变。
(2)悲伤:服务对象妻子、独子相继离世
(3)无助:服务对象身体机能退化,行动不便,加上身边至亲的两个人相继去世,留下儿媳和孙子孤儿寡母,自己和孙子儿媳都需要人照顾可自己却心有余力不足;
(4)恐惧:服务对象妻子的去世激起了服务对象对衰老、死亡的恐惧;
(5)焦虑:服务对象担心孙子的学业、儿媳以后的归属。
2.5需求分析
综合以上,可分析出服务对象有以下三方面的需求:
2.5.1.角色转换方面的需求
服务对象退休后,社会地位发生变化,扮演的社会角色发生冲突,产生紧张感和焦虑感。服务对象希望自己能适应退休生活,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2.5.2.情感的需求
服务对象妻子、独子相继去世,对服务对象情感上的打击巨大,孙子和儿媳的照顾问题使得服务对象更加焦虑,此外服务对象希望自己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而不是孤苦度过晚年。
2.5.3.自我整合的需求
服务对象妻子的去世和自己身体机能的衰退,激起了服务对象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服务对象希望自己能够不再惧怕衰老和死亡,坦然面对自己的生老病死。
三、服务计划
3.1 介入理论
3.1.1 角色理论
角色转换失败会产生紧张和不适感。角色理论认为,角色转换时期,个体是否存在角色冲突与心理健康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当个体的角色行为与角色认知或角色期待处于协调状态时,个体就会产生愉悦、舒畅的心理感受,反之,个体便处于角色冲突状态,
产生焦虑、烦恼的情绪,如果是严重的角色冲突还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本服务对象年轻时非常的优秀,担任某中学的领导工作,一直扮演着较为成功的角色,自己的价值在教学和学校的管理中得以实现,并且在这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但是由于听力下降,服务对象退休在家,自己从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利的校长转换为赋闲的老人,身份落差太大,角色发生冲突,产生紧张、焦虑感。
3.1.2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
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情感上的支持和陪伴,增加了服务对象和其他社会人互动交流。
3.1.3埃里克森八阶段学说
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而老年期(65岁以上)的任务就是: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通过打破绝望达到自我整合。
本服务对象已经70岁,已经处在生命的夕阳期,对衰老和死亡产生恐惧是很正常的的事情,在社会工作者介入过程中,通过缅怀往事疗法,对服务对象进行价值重塑,自我肯定,以此来达到自我整合的目的。
3.2服务目的与目标
3.2.1服务目的
协助服务对象感悟生命,达到自我整合,接受生活现实,快乐地度过晚年。
3.2.2服务目标
(1)协助服务对象接受已经退休的生活现实;
(2)协助服务对象接受自己已经衰老的现实;
(3)协助服务对象认识生命,感受生命,理解生命;
(4)提供情感支持和情感陪伴,缓解消极情绪。
3.3服务策略
(1)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及身边重要他人(孙子及儿媳)建立专业关系,收集服务对象资料,评估服务对象的能力、资源等;
(2)应用缅怀往事疗法,鼓励服务对象回忆人生重大事件,以此使服务对象重新认识自己,感悟生命,重塑价值观;
(3)定期入户探访服务对象,提供情感的支持与陪伴,链接志愿者,提供陪伴服务。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
内容 |
效果 |
介入初期 |
与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入户探访服务对象,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了解服务对象基本情况 |
与服务对象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关系。 |
与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入户探访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同时通过访谈服务对象孙子、儿媳了解服务对象情况,并对服务对象做出预估,与服务对象一同制定服务目标与计划 |
双方建立起较为牢固的专业关系,并制定好服务目标与计划。 |
|
介入中期 |
第一次缅怀往事: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面谈,鼓励服务对象回忆求学的经历,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一同总结、感悟。社会工作者带领服务对象升华感情。 |
服务对象主动分享自己从小学到大学的经历,以及自己在这一过程的变化:从达则兼济天下到穷则独善其身的转变过程。并用“往事不堪回首”来总结自己的人生。服务对象在讲述自己的求学故事时,服务对象脸上有回味,有幸福的感觉。 |
第二次缅怀往事:服务对象分享自己高考的故事,联系自己的孙子的学业问题,谈论自己对高考的看法以及对当代学生的期望 |
服务对象早早就等待着社会工作者来听自己讲故事。分享完自己的故事后,主动把自己担忧告诉社会工作者:担心自己孙子的学业问题。自己身体原因不能辅导,但是请了家教,算是放了一半心。又想到了自己的儿媳,对自己还算不错,现在也要准备带着孙子改嫁,虽然心里还是会有些不舒服,但是事实已经成这样,也算是有人照顾二人了。并赠送了一首诗给社会工作者。 |
|
第三次缅怀往事:翻看旧照片,分享照片背后的故事 |
服务对象像上次一样早早就在等待社会工作者的探访了。服务对象分享最多的就是和妻子的故事,从两人的相识讲到相知再到妻子先离世,自己的感受和心理变化。分享了自己对老年的看法和期望。 |
|
介入后期
|
第四次入户探访:链接志愿者,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一同入户探访服务对象,与其分享对价值观、哲学的看法。 |
服务对象对哲学很有兴趣,很高兴与志愿者一起分享哲学上的一些见解。关于价值观,主要讲了关于老年的价值观,服务对象希望自己能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为。下决心重新整理年轻时写的手稿,并希望能在党的100周年生日上送给党。 |
第五次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一同探访服务对象:认知治疗,认识生老病死 |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达成三个共识:一是生老病死是世间常态,二是自己衰老是正常的,三是自己总有一天也会死亡,但是现在重要的是活好当下。 |
|
第六次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一同探访服务对象:坚定生活信念,处理结案情绪 |
服务对象表示自己会好好照顾自己,坦然面对生老病死,整理好自己的手稿,让自己老有所为;与周围的老年同伴一起生活,尽量让自己老有所乐。服务对象希望社会工作者以后可以经常来看自己,社会工作者表示虽然已经结案,但是之后的日子,会定期来探望服务对象,服务对象接受结案的事实。 |
五、案例评估
社会工作者针对服务对象设计了满意度调查。结合过程评估及对服务对象亲友、医护人员的访谈评估,我们认为个案开展对服务对象有一定成效。具体如下:
(1)服务对象已经接受退休的现实,服务对象是高级知识分子,社会工作者运用缅怀往事疗法提升服务对象的自我效能感,引导服务对象珍惜当下生活。经过三次缅怀往事疗法,服务对象表示要好好度过自己的老年生活,通过整理自己的手稿,完成在明年能将手稿献给党的100周年生日的目标;
(2)服务对象已经接受自己衰老的现实,在与社会工作者会谈中,从一开始服务对象告诉社会工作者自己有两大哀伤——妻子和儿子相继去世,让服务对象对死亡有恐惧感,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引导和鼓励服务对象,服务对象在和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探讨老年的看法和价值观的时候,表示自己从中认识到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对死亡的恐惧感降低。
(3)服务对象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自己老年的目标——整理手稿,并希望能在社科院发表。确立了“老有所为”的方向和目标。
(4)为服务对象提供支持和陪伴,有效降低了服务对象的孤独感和悲伤感,为服务对象链接志愿者提供陪伴服务,拉近社区与服务对象的距离,有效降低了服务对象的无助感。
综上,本案中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感悟生命,接受生活现实,使服务对象确立了老年的目标和老有所乐的期望。结案时,服务对象及服务对象亲友对社会工作者评价良好,对服务对象的变化表示肯定。本案目的基本达成。
六、专业反思
6.1双社协同,优势互补
本案中,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工作者共同努力,与服务对象建立了牢固的专业关系,资源共享,同心同力,优势互补,由于“双社”的合作,致使工作效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6.2两工联动,齐心助人
本案中服务对象由于各种原因与朋辈、单位、社区逐渐远离,社会支持减弱。社会工作者整合社会资源,拓宽服务对象的社交网络,使服务对象获得更多的的支持。其中志愿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志愿者提供陪伴、协助其整理文稿等服务,使服务对象很大程度地降低了孤独感和无助感。
6.3感悟生命,自我调适
很大一部分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中退休下来,一时间角色难以调适而产生紧张感,这是正常的现象。埃里克森的八阶段任务学说很明确地指出了老年阶段的任务就是克服绝望,达到自我整合、超越死亡。本案中,社会工作者通过协助服务对象缅怀往事,回顾人生的重要事件,协助服务对象重塑了生命价值,基本达到了自我调适的目的。
6.4老有所为,品味夕阳
本案中,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重新确立了人生的目标,并鼓励服务对象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老年人虽说走在了人生的最后阶段,但是潜能也是巨大的。社会工作者应善于发掘老年人的潜能,帮助老年人树立夕阳阶段的人生目标,达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附件1
老校长的浪漫爱情故事(节选)
“我年轻时从外地教书回来,后来是通过他人介绍认识的爱人。当时比较穷,我们一起去看电影,送她回家的途中,她还特意绕了好长的路,就为了能多相处一会……当时看她好可爱,是她主动追的我。”说这些时S的双眼流露出光彩,脸上洋溢着幸福。
——前记
经过几次探访,S变得很健谈。刚坐下,S就主动提出了话题。为了展示自己以前幸福的婚姻生活,S拿出以前的照片,整整有5大本,它们记录了S一家生活的点点滴滴。社会工作者发现了S和他妻子的结婚照,照片显示两人的笑容都很甜蜜。S主动和我们分享:以前比较穷,穿的是麻布的衣服,一路走来两个人都不容易,自己非常爱妻子,所以才会在妻子离开时特别伤心……说着说着S就哽咽了。社会工作者上前握住了服务对象的手,表示自己对对方的关注和支持。也许是社会工作者的握手让对方感觉到了力量,也许是对方已经调整过来,S继续讲述着他和妻子的故事。
S袒露:自己之前从来没有给妻子写过情诗,妻子去世后,写了满满的一本来夸赞妻子是一位贤妻良母,以此来寄托相思……
“悲伤涌心底,泪水挂眼帘。老来失伴侣,余生总思念”,S爷爷摩挲着照片,眼里的泪花不知是幸福还是思念……
附件2
服务对象写给妻子的情诗